家具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顺德家具定制

家具广告位

搜索
查看: 154|回复: 0

德国十九世纪的家具(十八世纪德国)

[复制链接]

30

主题

30

帖子

10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2
发表于 2023-7-7 10: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十八世纪德国
二进制数据是用0和1两个数码来表示的数。它的基数为2,进位规则是“逢二进一”,借位规则是“借一当二”,由18世纪德国数理哲学大师莱布尼兹发现。
2. 十八世纪德国狂飙运动
狂飙运动是指发生在1760年代晚期到1780年代早期,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城市青年所发动的一次文学解放运动,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主要人物:歌德、席勒
18世纪的德国,有一批初登文坛具有反抗封建专制斗争精神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受到启蒙思潮的影响与鼓动,特别是受到了卢梭哲学思想的影响。
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
但另一方面这些年轻作家反对启蒙运动时期的社会关系,驳斥了过分强调理性的观点。
这个运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从1765年到1795年,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
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多数都出身于市民家庭,是新兴的市民阶层的代表。
这些市民阶层的年轻知识分子用奔放的热情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他们反对社会等级偏见,反对封建社会“不自然”的生活方式,他们反抗社会、道德和美学的束缚。
而反抗的方式就是通过抒发个人情感来对社会进行揭露,以此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的表达多是从感性认识出发,所以言辞激烈,富有感染力并且以感性体验为主。
他们反对启蒙运动的作家把道德观念抽象化,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无用的负担。
这种抽象化的道德观念通过大众教育得以实现,而这种教育破坏了个体的独特性。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的发展,都应该像生物的生长一样,所有的等级都是价值相等的,这才是一种理想的自然状况。
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都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他们反抗当局,反抗贵族和神权的权力滥用,要求人权和社会自由平等。
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描述市民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的冲突,以及年轻人真挚的爱情。
在风格上,他们的作品大都感情真挚、热烈,但其中也夹杂着浓厚的感伤色彩。
3.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阅读答案
莱辛  德国   《年轻的学者》》《爱米丽雅·迦洛蒂》《智者纳旦》《萨拉·萨姆逊小姐》
但丁 意大利   《神曲》《新生》《论俗语》《飨宴》《诗集》
塞万提斯 西班牙  《堂吉诃德》
4.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
1、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学者。早在1806年,他就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该书企图用心理学的观点来阐述教育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教学的理论问题。
2、1835年,他又写了《教育学讲授纲要》,对前书所述的一系列教育心理学思想作了补充与发挥。赫尔巴特将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尝试,对教育心理学的产生,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3、继赫尔巴特之后,在教育工作中最早尝试应用心理学知识的,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他于1868年发表的《人是教育的对象》,不仅在俄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世界各国研究教育心理学发展史学的工作,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著作。
4、其后,俄国教育家卡普捷列夫于1877年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但由于它并没有提供一个独立的学科内容体系,因此,并不意味着教育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从此确立了。
5、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提倡对儿童身心进行实验研究的“实验教育学运动”。“实验教育学运动”的倡导者是德国教育家莫依曼和拉伊。他们重视对儿童身心发展与改进教育方法的实验研究思想,深深打动了欧美的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在他们的倡导下,掀起了一场实验教育运动。这对后来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测验与实验的应用、儿童身心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6、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做出突出贡献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他立志于用准确、精密的数量化方法研究和解决有关学习问题。
1903年,他写成《教育心理学》一书,后来扩展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并于1913—1914年出版。在该书中,桑代克创建了一个教育心理学的完整体系,从而正式确立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5.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
德国最早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家, 是18 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和剧作家莱辛 (1729—1781) .
他为建立德意志民族的现实主义文学和戏剧, 清除宫廷贵族的影响和盲目崇拜法国古典主义的倾向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他在自己的美学论著《拉奥孔, 论绘画与诗的界限》和《汉堡剧评》中, 提出了一系列现实主义文艺理论观点, 从而奠定了德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
他主张德国应当有自己的民族戏剧, 作为争取德国民族统一的有力工具.他反对许多作家对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模仿和崇拜.他要求文学反映客观现实, 要求戏剧反映18 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的现实, 提倡写市民悲剧, 忠实地再现丰富多彩的客观生活, 并把注意力集中在本质的事物上和事物的本质上.他用自己的戏剧创作实践了自己的文艺理论.
他的第一部市民悲剧《萨拉·萨姆逊小姐》, 也可说是德国市民悲剧的真正开端, 它暴露了市民阶级的软弱性, 标志德国戏剧发展的新方向.著名戏剧、喜剧《明娜·封·巴尔赫姆》, 讽刺普鲁士专治政权.悲剧《爱密丽亚·迦绿蒂》, 揭露了德国当时封建暴君的荒淫无耻, 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他最后一个剧本《智者纳旦》, 反对宗教的偏见, 抨击褊狭的牧师.莱辛在德国政治经济落后的情况下, 以他的理论和著作, 勇敢地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 批判宫廷文艺, 宣传启蒙思想, 提高民族觉悟, 体现了资产阶级珉主主义精神, 为德国文学开辟了新的阵地, 给当时和后世的作家以深刻的影响, 对德国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被誉为德国“文学之父”。
6.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
先读后评再摘抄 感受生活的智慧和想象的魅力 ――读《伊索寓言》有感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多的东西。寓言是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见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很美,美在简洁,美在内涵,美在语句。 大概大家都听说过《狐狸和山羊的故事》吧?它讲述的是掉在井里的狐狸哄骗山羊下井,然后踩着山羊背跳出了井底,却又扔下山羊自顾自走了的故事。它告诉人们: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也许大家看了都会说:现在哪去找这么傻的“山羊”呀?但是,我在现实生活中,还确实碰见了一回这么傻的“山羊”。那次我去旅游,车上突然有一个人说要换点零钱。我只瞥了那人一眼,便觉得它他长的贼眉鼠眼的。大概因为这个缘故,全车的人没一个人理他。那个人说的很诚恳,直到说第三遍时候,终于有一个人站了起来,说:我和你换吧!那人好像很激动,左一声大哥右一声大哥的喊,还说可算遇到个好人了。等到他俩换完钱,那个想换零钱的人便说他有点事儿,在汽车刚一到站,就匆匆忙忙的下了车,一会儿就消失了。等到汽车又上路的时候,只听那个换钱的人说:“哎呀,妈呀!这是假的!” 只见他两手拿着一张百元大钞在阳光底下反复的照来照去。没一会儿,便一屁股坐在座位上说:“那些钱是给家里买东西的呀,那人怎么那么缺德呢?”我看着,心想:又一个狡猾狐狸和愚蠢的山羊出现了。 而《牛和蛙》的故事则告诉了我们另外一种道理。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青蛙看见牛以后,非要和牛比一比到底谁大,最终却把自己的肚子撑的爆裂了。我觉得这个青蛙好笨呀!它不应该和牛比到底谁大,而要和牛比谁比娇小,这样不就取人之短,补己之长了吗?也不会再出现肚子爆裂的事情了。而在我们现实社会上,不也是这样想的吗?我们的每一种缺陷不是都有补偿吗?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因此,世界上没有自认为一无可爱的女人,也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都会相安无事。但如果都像那只青蛙一样的话,那世界将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呢?真是无从想象。 《乌龟和老鹰》通过一只乌龟非要让老鹰教它学飞翔,结果从高空中落下来从而摔死的悲剧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规律性,决不可违背这个规律。这篇寓言又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故事,那就是《揠苗助长》。《揠苗助长》讲述了一个农民嫌自己的庄稼长的太慢,便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聪明但实际上却很愚蠢的办法。他花了一上午的时间把自己地里的秧苗都一个个的拔高了许多,这样看起来,它的苗子确实长的很快。可家里人听说这事之后,就又马上跑到了菜地里看了看,只见地里面所有的秧苗非但长高了,而是全都枯萎了。这个小小的成语故事和《老鹰和乌龟》的意思相同,它让我们懂得:一切事物都要有顺其自然. 《伊索寓言》被誉为西方寓言的始祖,它的出现奠定了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基石。两千多年来,《伊索寓言》在欧洲文学发展史上产生过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一再成为后世寓言创作的蓝本。如拉封丹的《龟兔赛跑》、克雷洛夫的《狐狸和葡萄》等都直接采用《伊索寓言》中的题材,经过艺术加工而成。 《伊索寓言》这本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浅显的小故事中常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爆发出机智的火花,蕴涵着深刻的寓意。它不仅是向少年儿童灌输善恶美丑观念的启蒙教材,而且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欧洲文学史上,它为寓言创作奠定了基础。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为说理论证时的比喻,或作为抨击与讽刺的武器。此书中的精华部分,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 --著名学者 钱钟书 读惯先秦寓言的中国人,初次读到《伊索寓言》是要惊讶的,因为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先秦寓言冷峻而酷刻,《伊索寓言》热烈而宽厚;先秦寓言是老于世故的,《伊索寓言》是极富童趣的。《伊索寓言》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欧洲童话及其表现形式,而先秦寓言却没有催生反而抑制了中国童话的萌芽――中国没有童话。 --著名作家 张远山 《伊索寓言》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各具魅力,言简意赅,平易近人。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从中得到过启发和乐趣。许多故事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如"龟兔赛跑"、"狼来了",等等。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也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 --《世界文学史》 伊索的《伊索寓言》 在欧洲寓言发展史上,古希腊寓言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开创了欧洲寓言发展的先河,并且影响到其后欧洲寓言发展的全过程,而希腊寓言的总汇即《伊索寓言》。 寓言本是一种民间口头创作,反映的主要是人们的生活智慧,包括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现传的《伊索寓言》根据各种传世抄本编集而成,包括寓言300多则,其中有些寓言脍炙人口。 作为人们生活体会和经验的结晶,《伊索寓言》不仅含意深刻,而且艺术处理也很成功。《伊索寓言》的故事一般都比较短小,结构也比较简单,但形象鲜明、生动,寓言自然、深刻。《伊索寓言》中除少数寓言以人为主要角色外,绝大部分是动物寓言,通过把动物拟人化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这些动物故事无疑是虚构的,然而又很自然、逼真。需要指出的是,《伊索寓言》中的动物除了有些动物外,一般尚无固定的性格特征,例如狐狸、狼等,有时被赋予反面性格,有时则受到肯定。这与后代寓言形成的基本定型的性格特征是不一样的。 《伊索寓言》曾对其后的欧洲寓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寓言作家费德鲁斯直接继承了伊索寓言传统,借用了《伊索寓言》中的许多故事,并称自己的寓言是"伊索式寓言"。公元2世纪的希腊寓言作家巴布里乌斯则更多地采用了伊索的寓言故事。这种传统为晚期古希腊罗马寓言创作所继承。文艺复兴以后,对伊索寓言抄稿的重新整理和印行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寓言创作的发展,先后出现了不少出色的寓言作家,如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等。 随着"西学东渐",《伊索寓言》在明朝传入我国。第一个来我国的西方传教士利马窦在中国生活期间撰《畸人十篇》,其中便介绍过伊索,对《伊索寓言》做过称引。他之后的传教士庞迪我也在《七克》中介绍、引用过《伊索寓言》。我国第一个《伊索寓言》译本是1625年西安刊印的《况义》。清代之后,出现了许多种《伊索寓言》译本。上述情况表明《伊索寓言》在我国流传之久,它至今仍令人喜闻乐见,爱不释手。 30 寓言四则 课文研讨 一、分篇说明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这篇寓言的讽刺意味极浓。赫耳墨斯想了解自己在人间受尊重的程度,于是化作凡人来到雕像者店里,雕像者说出了跟他的希望完全相反、使他极为难堪的话。希望和结果的矛盾,是本文讽刺性之所在。 课文写法很巧妙。一开始就用“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来揭示赫耳墨斯的奢望,“想知道”是掩饰之辞,实际上是“想得到”――到后来,作者才用“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揭穿了他的心底的秘密。其实无须作者揭穿,看看他的试探方式也可见分晓:他首先问宙斯雕像的价钱,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之意;知道价钱不高,他很满意,因而又“笑着”问赫拉像的价钱。两问之后,他似乎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了,最后才问到自己的雕像,却完全出乎他的预料:他的雕像一文不值,可以“白送”。短短的篇幅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 2.《蚊子和狮子》 这篇寓言的艺术风格跟上一篇不同:尽管也有讽刺的意味,但侧重在引起人们深思。蚊子是小得不能再小的虫子,却敢于向狮子挑战。它的挑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看出对方的力量在于“用爪子抓,牙齿咬”,但它会飞,能避开;对方“鼻子周围没有毛”,这是它最合适的攻击点,又是自身最安全的地方。这正是以我之所长,攻敌之所短,结果自然是蚊子战胜了狮子。但结尾是颇有讽刺性的:战胜了强大敌人的蚊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的途中,竟然撞在蜘蛛网上,哀叹自己将被吃掉。这厄运的到来是意外事件吗?值得人们深思。 3.《智子疑邻》 课文开头写故事发生的背景,只用八个字。“宋”,指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富”,是被盗的原因;“天雨”导致“墙坏”,“墙坏”又为盗窃者提供了自由进出的条件。由此引出身份不同的两个人对这件事的相同看法:“不筑,必将有盗。”这是故事中的要害处,因为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先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因此,待到预见成为事实,那富人便夸说自己的儿子聪明,而怀疑偷盗是邻父干的。 4.《塞翁失马》 这篇寓言用来说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这两句话的,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 故事很有名,因为它用一连串的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在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动人。 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来自这个故事。 二、问题研究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凡寓言作品,皆有寓意,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运用。例如毛泽东同志引用《愚公移山》和《黔驴技穷》这两个寓言时,就从新的角度作了解释,他以愚公喻共产党人,以天帝喻中国人民,以山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进而说明共产党人只要用自己的努力工作感动中国人民,就一定能和中国人民一道,把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这“两座大山”移走。 教寓言,要相信学生也能从自己选定的角度作解释,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例如《智子疑邻》一则,作者本意是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如果从积极方面作解释,那就可以引申为: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利用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另一种方式是将故事情节作适当的改变,然后看看寓意有什么不同。例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则,将“还要贵一点”以下的情节改为: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然后引导学生讨论。 寓言的内容大多涉及人生的道理,作用在于启迪,发散思维能力强一些,则所受启迪必多。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练习说明 一 阅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分别说说四则寓言的寓意。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灵活地理解各则寓言的寓意,因而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如只限于故事情节本身,就事论事,乃至重复作者的话,那就把寓言学“死”了,失去了寓言的教育作用。 学习方式详见“教学建议”。 此题具有开放性,可以各抒己见,不求统一。 二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暮而果大亡其财 2.马无故亡而入胡 3.人皆吊之 4.此何遽不为福乎 5.居数月 6.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7.死者十九 设题目的是积累文言词语。答案见注解。 教学建议 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教寓言,一般可分三步进行:先分析故事情节;再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寓意;最后指导学生自编或续编寓言。现在分述如下: 一、分析故事情节 基本原则是:把学生引到故事的情境中来,尽量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因此,教师一定要仔细研究提问的艺术。以下几种提问方式可资参考: 1.抓住情节的要害设问。例如,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店里,首先问宙斯像的价钱,此中意味深长;再问赫拉像的价钱时又是“笑着”问的,这些全都可以联系赫耳墨斯的心态来设问,使学生通过对细节的分析了解赫耳墨斯的妄自尊大。又如蚊子战胜了狮子,这个结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蚊子向狮子挑战时说的那一番话,这表明它对敌我双方的长短看得很清楚,并相信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可以战胜对方;正因为如此,它又故意嘲笑了狮子的“用爪子抓,用牙齿咬”,这些也都值得仔细品味。 我国古代寓言绝大多数都出现在说理过程中,都是为说明事理而创作出来的,跟西方寓言有别,主要是形象描写成分较少,因而难以采取这种方式设问,但也有补救的办法,这要留到下面去说。 2.运用假设引起学生思考。例如,赫耳墨斯来到店里,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呢?又如,蚊子如果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这样设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作者如此安排情节的意图。 二、灵活地分析寓意 这是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一般原则是,无论作者是否已点明了寓意,都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要允许从不同角度作概括。在概括寓意之前,一定要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办法是: 1.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体验提出问题。例如学《智子疑邻》一则,可以问学生:对正确的意见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学《塞翁失马》一则,可以问学生:好事能变坏事吗?好事变坏事或坏事变好事,都是有条件的,试举例证明。 2.运用比较。例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就可以用“问题研究”中提到的那种办法作比较;《蚊子和狮子》一则可以删去“却被蜘蛛网粘住了”开始至结尾这一段话,再跟原作比较。 三、自编和续写 以下题目仅供参考: 1.续编题:(1)赫耳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只作“白送”之用后,产生了怎样的心情,说了些什么?(2)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有怎样的反映?(3)蚊子正等待着那可怕时刻来临时,松树上滴下一滴松脂,正好落在蜘蛛背上。此后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2.自编题:(1)嘴和眼的对话;(2)树和斧子。 有关资料 一、宙斯、赫拉和赫耳墨斯 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希腊神话说他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他的兄弟波西顿和哈德斯分别掌管海洋和地狱;女神赫拉是宙斯的妻子;他的孩子赫费斯托是火神;宙斯还和其他女神生下不少儿女,如正义和艺术的保护者、太阳神阿波罗,月神和狩猎之神阿尔迪美斯,旅行和商业神赫尔墨斯,美神阿芙洛神,战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其中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诞生最为奇特:传说她是从宙斯的头脑里长出来的。 赫拉是希腊神话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罗马神话中称为朱诺,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 赫耳墨斯,一译海尔梅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罗马神话中称为墨丘利,掌管商业、交通、畜牧、竞技、演说以至欺诈、盗窃。他行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首创字母、数字、天文学、体育运动,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二、作者简介 1.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弗里吉亚人。据希罗多德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后来被德尔斐人杀害。他死后德尔斐流行瘟疫,德尔斐人出钱赔偿他的生命,这笔钱被老雅德蒙的同名孙子领去。传说雅德蒙给他自由以后,他经常出入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的宫廷。另外还传说,庇士特拉妥统治期间,他曾到雅典访问,对雅典人讲了《请求派王的青蛙》这个寓言,劝阻他们不要用别人替换庇士特拉妥。13世纪发现的一部《伊索传》的抄本中,他被描绘得丑陋不堪,从这部传记产生了很多有关他的流行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得墨特里奥斯(公元前345―前283)编辑了希腊第一部寓言集(已佚)。1世纪和2世纪,费德鲁斯和巴布里乌斯分别用拉丁文和希腊文写成两部诗体的伊索寓言。现在常见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廷僧侣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及以后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本编订的。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其中的一部分(如《狼与小羊》《狮子与野驴》等)用豺狼、狮子等凶恶的动物比喻人间的权贵,揭露他们的专横、残暴,虐害弱小,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乌龟与兔》《牧人与野山羊》等,则总结了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和作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金尼阁口述的译本《况义》于1625年刊行,收寓言22则;1840年出版《意拾蒙引》,收寓言81则;此后又有不同的中译本相继问世。 2.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出身贵族,屡次上书向韩王进谏,改革政治,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都未被采纳。后来,他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在秦国任客卿。不久便被他的同学李斯等人谗言所陷,下狱后被逼自杀,死时才47岁。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我国古代寓言译文 1.《智子疑邻》 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2.《塞翁失马》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去祝贺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祸害吗?”家里有的是好马,他儿子喜欢骑着玩,(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他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7. 十八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发明
最先创立微积分的人
牛顿和莱布尼兹都是最早创立微积分的人
最先创立微积分的人,牛顿和莱布尼兹都是最早创立微积分的人。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最先创立微积分的人
创立者        牛顿、莱布尼兹
基本简介
微积分的创立者是继欧里德几何以后数学上最重要的创造。
1687年以前,牛顿没有正式发表有关微积分的论文。但是,牛顿在1665—1678年间,曾把自己研究的结果通知朋友;在1669年,牛顿把题为《运用无穷多项方程的分析学》的小册子分送给自己的朋友。1669年,牛顿把这本数送给不郎布教授,后来用送给莱布尼兹的朋友柯里斯。直到1771年,这本书才正是出版。
莱布尼兹于1672年访问巴黎,1673年访问伦敦,并且和一些直到牛顿工作的数学家通信。直到1684年,莱布尼兹正式发表了微积分的著作。于是,英国数学家指责莱布尼兹是剽窃者。
通过调查,原来牛顿和莱布尼兹兜售不郎教授的许多启发,先后独立德在研究不同问题的同时建立了微积分,只不过一个是工作得早,一个是文章发表得早。因此,牛顿和莱布尼兹都是最早创立微积分的人,。
8.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
《朱光潜人生感悟》将美学思考浸透整个生命的美学大师朱光潜,以亲切流丽的文字引导你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在有限的世界中做自由人。
作者介绍
朱光潜,笔名孟实、孟石,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之一。安徽省桐城县人,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变态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克罗齐哲学述评》等,译作有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莱辛的《拉奥孔》、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和黑格尔的《美学》等。
“孟实”是常用的笔名,“孟”指弟兄行辈中居长,“实”就是“老实”“踏实”“务实”,此外因其喜爱“石”的坚硬,偶尔也用“盟石”“蒙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家具论坛 ( 粤ICP备19038239号-1 )

GMT+8, 2024-6-16 18:46 , Processed in 0.09375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jiajuluntan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