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顺德家具定制

家具广告位

搜索
查看: 205|回复: 0

南北朝时期家具风格特点(南北朝时期装饰的变化)

[复制链接]

30

主题

30

帖子

10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2
发表于 2023-6-17 10: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南北朝时期装饰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雕塑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主要以佛教雕塑为主。这一时期, 佛教雕塑由外来印度样式逐步演变成本民族样式。雕塑线条受到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影响, 线条主要以直线造型为主, 由秦汉雕塑的拙朴渐渐走向精致, 线条形态十分丰富, 装饰性很强,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南北朝时期装饰的变化有哪些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浙江萧山、上虞、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德清窑;湖南的湘阴窑;四川的青羊宫窑、固驿窑;江西的罗湖窑等著名窑址,所制器物注重品质,加工精细,可与金、银器相媲美,成为当时名门望族的日用品。东晋南朝时期,在江西、四川、福建等地的窑址有了很大发展。但江浙一带的瓷窑都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瓷窑减少、数量降低、装饰简化、烧造略显粗糙,这种局面一直持续至唐代前期。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兴,各地都建造了大量寺庙,佛像石窟,僧尼数量猛增。带有佛教色彩、意义的装饰随处可见。如在建筑装饰上带有飞天、莲花等标志性图案。体现在陶瓷器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莲花尊”。
3. 南北朝时期装饰的变化图片
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逐渐兴起,已形成了独立的画科,并出现了一批专业画家。同时,由于佛教的兴起,莲花、忍冬、飞天、缠枝花等成为这一时期的基本纹饰,尤其南北朝时期更加风行,在石刻、陶瓷、铜镜、织锦上到处可见。
飞天又名“香音神”、“凌空之神”,持乐器者称“伎乐天”、“音乐天”、“乐神”,是佛教中欢乐的象征。
另外,石窟中除佛像、壁画以外,还有藻井、壁带、龛沿、枋沿、佛像背光处等的装饰。
纹饰有弧线型的忍冬纹、曲线型的云气纹、直线型的几何纹等。
4. 南北朝时期装饰纹样
玄武纹是传统寓意纹样。是“四灵”、“四神”纹之一。常见于汉、南北朝和隋唐时作为装饰用,其形象为龟,一说为龟蛇合称。道家称玄武为真武帝,所奉图像,多有龟蛇二物置其旁。
1978年北郊李家村村西出土的玄武纹瓦当,当径19.1厘米,厚2.5厘米。当沿凸起宽平,略内倾。当心雕一龟,龟首高扬左视,龟身和四足压在两只缠绕一起的蛇身上。两蛇首面对龟首睁目张口,蛇身沿瓦当边沿和龟身盘绕。龟身饰“井”字形纹,蛇身饰麟纹。
5. 南北朝装饰的变化有哪些
这时的陶器是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陶器种类有钵、盆、碗、细颈壶、小口尖底瓶、罐与粗陶瓮等。陶器表面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形象逼真生动,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把生活气息表现的淋漓尽致。
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流域,这一时期,制陶开始采用快轮拉坯成型的工艺,就是用泥条盘塑成型,用花纹拍拍印出方格纹、米筛纹。汉代沿用了这种成型方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快轮拉坯成型已广泛应用。
6. 南北朝时期建筑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特点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代表作品;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由于受到民族融合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石窟艺术受到了西域和汉族文化影响,云冈佛像受西域造像艺术的影响。保存较多的古印度佛教艺术的风格。佛面方圆,两肩齐平,深目高鼻,衣纹厚重凸起,线条简洁,是典型的胡人形象。龙门石窟,无论佛像造型,还是龛饰壁雕,都具有中原文化特征~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装饰特点
汉建筑风格:汉朝的都城规模更加宏阔,宫殿苑囿更加巨大和华美,未央和长乐两宫都是周围长达十公里左右的建筑群。礼制的思想也深深的影响着都城、宫殿和祭祀建筑的布局以及住宅的等级制度。陵墓的规模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规模更加宏大。在工程技术方面,东汉建筑平面和外观日趋复杂,高台建筑日益减少,楼阁建筑逐步增加,并且大量使用了成组的斗拱。木建筑的结构方法有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种。木椁墓不断减少,而空心砖墓、砖圈墓、石板墓不断增多,可以看出当时砖石结构技术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以至建筑方面的第一个高潮。
魏晋以后,出现了新的建筑类型,就是佛教和道教建筑。而各朝的统治着多提倡佛教。出现了石窟,建立了寺塔。吸取了印度的佛教艺术的若干因素,丰富了中国建筑。
8. 南北朝时期南北服饰的变化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爱看古装剧的人可能会有一个发现,那就是历朝历代的服装都不一样,看衣服可以知道是什么朝代的剧。中国历史朝代众多,服饰演变比较纷繁复杂。事实上,变化的只是衣服的式样。在结构本质上改变并不是很大。研究者认为中国服饰演变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有三次。
第一次变化来自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赵国地处北边,经常与林胡、楼烦、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接触。赵武灵王看到胡人一般都是短衣长裤,衣身紧窄,相对于汉服的宽袍大袖,穿胡服活动的灵活度更高,便于作战。赵武灵王引进胡服,更多的是为了提高军事上的实力。不过,这也使他成为了我国服装史上最早的一位改革者,随着“胡服”的被抵制到被接受,民族服装的融合交流也就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次变化要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大量游牧民族内迁,胡汉融合趋势加强。游牧民族与汉民族在服装上的交流融合也更加明显。北方民族的“裤褶”,对汉族服装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裤褶是一种上衣下裤的服式,有点儿像汉族的长袄,对襟或左衽,而汉族衣服是右衽的,这种式样逐渐广泛流行于民间,男女均穿。而北魏孝文帝的改制,以法令的形式要求鲜卑人改穿汉魏衣冠,又一次促进了胡、汉服饰风格的交融。此外,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人们的衣服面料或边缘装饰上莲花、忍冬等纹饰开始大量出现。正是这样的南北服饰交流,到了盛唐时期,服装史上出现了“兼容并蓄”的变化。
第三次变化,是清朝对服饰的改制。清初统治者强制汉人剃发易服,旗袍、马褂等很多游牧民族的服饰深刻影响并改变了我国已形成的服装传统。在中国古代的整个服装发展史上,清代的服制是最为庞杂与繁缛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近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服装开始走向近代化。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出了改易服饰的主张,而此时的清末大量的海外留学生也成了改变着装的先驱,他们“往往改易西装,自断发辫”,成为“洋派人士”。而推翻满清的孙中山先生,也首先在服饰上革了满清的命,他提出了服装制作的四条原则,“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这使得服装摆脱了传统上的尊卑等差,符合了现代服装的理念
9. 南北朝时期装扮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以褒衣博带为流行时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魏晋风度。男子袒胸露臂,追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女子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尽力展示优雅和飘逸的风姿。
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佛道思想成为时尚,“魏晋风度”也表现在当时的服饰文化中。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魏晋的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并不穿中衣,此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同时,民族间战乱频繁,却也给了各民族在服饰上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机会,各民族服饰相互融合。
宋代诗人苏轼的《念奴娇》中“羽扇纶巾”的纶巾,是幅巾的一种,一般认为以丝带织成,为三国名将周瑜的服饰装扮。幅巾束守,即不戴冠帽,只以一块帛巾束首,始于东汉后期。一直延续到魏晋,仍十分流行。对唐宋时期的男子首服也有一定影响。魏晋时期冠帽也很有特色。汉代的巾帻依然流行,但与汉代略有不同的是帻后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称“平上帻”或叫“小冠”。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这种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笼冠”。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汉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从传世绘画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都可以看出这种情况。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男子服饰主要为胯褶及两裆等。
魏晋南北朝是汉朝之后也算是极其分裂的朝代,这个时代下文人墨客都自由狂放,不羁偏执,他们行于山林,把酒吟诗,恣意妄为。这也导致服饰方面多由之前的拘谨保守转变为宽大宽松,宛如仙人,这也导致后来大家眼中的仙人都是衣袂瞧瞧,风姿绰约,大抵都是受魏晋南北朝服饰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家具论坛 ( 粤ICP备19038239号-1 )

GMT+8, 2024-5-19 12:16 , Processed in 0.45316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jiajuluntan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