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沙里宁设计作品
具体内容:子宫椅(wombchair),胎椅佛山市柏林家具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制造子宫椅.子宫椅设计师:埃罗.沙里宁(EeroSaarinen)子宫椅在挑战传统的家具概念,给人带来视觉上强劲的冲动力.椅身包裹着柔软的羊绒布.坐在上面有一种被椅子轻轻地拥抱的感觉.材料:内置玻璃钢内胆,外包高档羊绒布,另有配套的靠脚.子宫椅尺寸:97*98*94CM.子宫椅颜色可选:红色,蓝色,橘色,灰色,紫色等
2. 沙里宁的无风格设计
MCM是风格Mid-Century Modern的缩写。简单来说,热门美剧《广告狂人》里的家居风格就是对MCM的很好诠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欧洲本土的设计师来到了美国。大量知名设计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伊姆斯、尼尔森、贝尔托亚、沙里宁、野口勇、里索姆等,他们脱离传统古典设计理念,设计出一系列形式简约,兼顾功能性和经济性的作品。同时,太空竞赛带动了新兴科技和材料热,让玻璃纤维、树脂等材料开始运用在家具创作。不同材质的混搭,也从那个年代兴起。这就是mcm的设计理念。
3. 沙里宁设计作品机场
1. 伊安·麦克哈格
英国著名园林设计师、规划师和教育家,宾西法尼亚大学研究生院风景园林设计及区域规划系创始人及系主任。
他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建立了当时景观规划的准则,
标志着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勇敢地承担起后工业时代重大的人类整体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的重任,使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在Olmsted奠定的基础上又大大扩展了活动空间。
在园林景观设计方面,麦克哈格扩展了这门学科的范围,并将它提升到科学的高度,从此,园林景观设计开始向包含多门综合性学科的方向发展。
由于他出色的设计和对园林事业的巨大贡献,他一生中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包括1990年由乔治.布什总统颁发的全美艺术奖章和最近刚刚获得的享有盛誉的日本城市设计奖。
2. 户田芳树
户田芳树先生是日本著名的景观设计师,他的设计理念是“看”、“体验”、“描述”,
作品中充满了流畅的曲线、大面积的缓坡草坪、通畅简捷的空间、散置的构筑物、蜿蜒的小溪流水以及似水墨画般的水中倒影。这些作品在表现“自然的再现”、“自然的体验”的同时,更注重对“自然的描述”。
3 丹.凯利
丹.凯利曾与许多著名建筑设计师合作过,如路易斯.康、埃罗.沙里宁、凯文.罗奇、贝聿铭、菲利普.约翰逊等.凯利的优秀作品给他带来了诸多荣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于1997年获得了美国总统颁发的国家艺术勋章,是美国首位获得该荣誉的园林设计师。
主要作品
米勒庄园/喷泉广场/达利中心大道步行街/亨摩尔雕塑公园/奥克兰展览馆室外公园/国家银行广场/金氏庄园/京都中心区规划/库氏住宅美国空军学院/洛克菲勒大学/阔宁河滨世纪公园/达拉斯艺术馆/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广场/福特中心大楼中庭/芝加哥湖滨码头公园/罗切斯特工学院/独立大楼第三街区/杜勒斯机场/芝加哥艺术学院南园/华盛顿第十大街环岛/约翰·肯尼迪纪念馆/格雷戈里住宅/国家艺术馆/考瑞尔农庄/标准查特瑞德银行中庭豪氏庄园/图温农场/AG总部大楼花园/乐氏之家/福克斯私家花园/哥伦布环岛/凯茨广场/杜氏大院
中国第一代
陈从周 上海豫园 说园
陈 植 造园
冯纪忠 空间 旷奥 上海方塔园
陈俊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余树勋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铮生 同济学科创始人
丁文魁 风景科学 边际理论 风景旅游
司马铨 长期主持园林教研工作
夏义民 国内较早赴美留学景观学者
第二代
刘滨谊 中国第一个景观建筑学博士 在美国完成景观博士后研究
吴人韦 风景景观 旅游规划
俞孔坚 中国第一个哈佛景观博士
4. 沙里宁的设计风格
10.西西里岛陶米纳贾尔迪尼
陶米纳贾尔迪尼是沿着西西里岛美丽的东海岸线的站点之一 。你可以等待前往卡塔尼亚或巴勒莫的火车,同时聆听海浪拍打着平台附近的海堤,并寻找远处隐隐可见的埃特纳火山峰,这绝对胜过你的其它行程。
9.日本东京站
东京车站丸之内大厦于1914年在千代田建成,被称为“东京的前门”。作为连接东京与日本其他地区的主要航站楼,该车站为首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产。2012年,该建筑的南北穹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空袭和大火摧毁后得以恢复。建筑物的许多重要部分都用于将建筑物恢复为原始的红砖结构。
8.纽约中央车站
中央车站 于1913年2月2日对公众开放,本身就是 曼哈顿的地标性建筑,与时代广场几乎一样多。拱形的中央大厅和隧道网络,中央车站通过北线铁路连接纽约和东北部,但如果你想去更远的地方,你可能会去更现代的纽约佩恩车站。
7.阿姆斯特丹中心车站
阿姆斯特丹 中央车站是哥特式复兴的又一杰作,由建筑师皮埃尔·珀斯设计,他还设计了国立博物馆,因此两座建筑之间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优雅的外墙直接阻挡了城市的海滨风光,这也是其车站建设充满争议的众多原因之一。
6.赫尔辛基中央车站
中央车站是赫尔辛基著名的地标建筑之一,由芬兰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设计。它经常被列为世界上最美丽的车站之一,它的钟塔和位于主入口两侧的新艺术风格雕像和灯。一直有传言说伦敦塔里的钟总是调快一分钟,这样乘客们就能准时上火车。
5.新西兰凯库拉车站
这是员工们最爱的地方–与其说是建筑物本身,不如说是地点,多么美丽的景色! 太平洋航线沿着海岸行驶,一路可以遥望不远处的凯库拉山脉,在这里还可以享受到世界上最好的鲸鱼观赏服务。
4.法国尼斯维尔火车站
尼斯曾经位于主要城市的外围,如今的尼斯已经在车站周围发展起来,成为探索附近海滩和老城区的绝佳起点。尼斯维尔车站是路易十三风格的建筑,拥有桑迪阿尔勒石和锻造钢屋顶,让法国里维埃拉温暖的阳光洒进来。车站阳台台俯瞰装饰华丽的旅客大厅,入口上方的大钟将确保您不会错过时间。
3.意大利米兰中央车站
雄伟的米兰中央车站最初以华盛顿特区的联合车站为模型,经过数十年的建设,成为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的权力和主导地位的象征。立面装饰着神话般的护卫和罗马符号,11000立方米的大理石在每个角落都闪闪发光。每个细节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包括到达大厅内高耸的拱形天花板,以及大到可以覆盖十个足球场的顶棚。
2.比利时安特卫普中心车站
各种建筑风格的运用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但所有这些都可以在安特卫普中央车站找到。设计师路易斯·德拉肯瑟融合了20种大理石和石材,并建造了一个巨大的玻璃穹顶,使光线可以洒入这个独特的空间。由于其令人印象深刻的规模和装饰而被称为“铁路大教堂”,该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德国炸弹摧毁,但现在已恢复了昔日的辉煌。
1.南京南站
南京南站,地标南京市雨花台区。这是中国铁路客运特等站,也是我国华东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在这里乘客可以步行10分钟之内换乘任意交通工具。南京南站占地面积大约有7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5.8万平方米,其中主站房面积约30万平方米,可见其庞大程度,被称为亚洲第一大火车站,也是亚洲第一大高铁站。
5. 沙里宁城市设计理论
简言之,城市规划就是:保护该区域一切资源,解决城市出现的问题以及在可预期的将来可能要出现的问题,使其更适宜于人居。带给该区域居住的人类以更大的和谐。
“城市规划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个大题目,你非要详细给你篇文章细细看吧: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一门自古就有的学问,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知识组成。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知识组成的基础是古代哲学,糅合了儒、道、法等各家思想,最鲜明的一点是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的原因和时间及其作用,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城市的出观以社会生产力除能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产品为其基本条件。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在中国陕西省临潼县城北的新石器时代聚落姜寨遗址,我们的先人就在村寨选址、土地利用、建筑布局和朝向安排、公共空间的开辟以及防御设施的营建等方面运用原始的技术条件,巧妙经营,建成了适合于当时社会结构的居住环境。可以认为,这是居住环境规划的萌芽。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 ;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长安城的建设成就是唐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及于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宋开封城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性在于 ,它是按照五代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延绵千年的城市里坊制逐渐废弛。北宋中叶,开封城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
元大都的规划汲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可说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辉煌实例。
在西方,在古希腊城邦时期 已出现了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阐述了城市选址、环境卫生、坊际建设、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当时的“理想”城市模式。中世纪社会发展缓慢,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阿尔伯蒂、帕拉第奥、斯卡摩锡等也提出了一些反映当时商业兴盛和城市生活多样化的城市理论和城市模式。
产业革命前的欧洲城市,除罗马等少数城市外,一般规模较小。多数城市是自然形成的,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都比较简单,卫生条件也差。城市规划多侧重于防御功能和政治需要,封闭性强。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着眼于道路网和建筑群的安排,因而是建筑学的组成部分。
产业革命导致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大工业的建立和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促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盲目发展,贫民窟和混乱的社会秩序造成城市居住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居民生活。人们开始从各个方面研究对策,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主要由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实践、城市建设立法三部分组成。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始于人们从社会改革角度对解决城市问题所作的种种探索。19世纪上半叶,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继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莫尔等人之后提出种种设想,把改良住房、改进城市规划作为医治城市社会病症的措施之一。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对后来的城市规划理论颇有影响。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霍华德倡导“田园城市”,1915年格迪斯提出区域原则,倡导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相结合的学说。他们的学术思想对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代的恩文所著《城市规划实践——城市和郊区设计艺术概念》一书,总结城市发展的史例和他本人的规划实践经验,可视为建筑师对城市规划领域的开拓。随后,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以及社会学家、地理学家、经济学家等投入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
在19世纪,影响最广的城市规划实践是法国官吏奥斯曼1853年开始主持制定的巴黎规划。尽管巴黎的改建,有镇压城市人民起义和炫耀当权者威严权势的政治目的,但巴黎改建规划将道路、住房、市政建设、土地经营等作了全面的安排,为城市改建做出有益的探索。影响所及,科隆和维也纳等城市也纷纷效法。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种建设实践:英国一些先进工业家在建设工厂的同时,建设新的工人镇。例如1851年工业家萨尔特建设了萨泰尔工人镇,1887年利威尔建设了日光港工人镇,形成所谓“企业城镇”。这些实践无疑促进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等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至今,城市规划仍是采取上面所说的旧城改建和新城建设两种基本形式。19世纪90年代,西欧各国已逐渐形成以公共投资改进市政建设同控制私人用地相结台的城市发展战略概念。在德国有城镇发展规划工作的传统,也有雏形的分区制规划方法。这些都为城市规划工作提供了有用经验。
制定城市建设法规最初的目的是维持整齐、清洁、安定的城市环境,以保障居民健康。英国1848年制定《公共卫生法》,其中规定了住宅的卫生标准,1906年颁布《住宅与城市规划法》。瑞典1907年制定了有关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的法律。美国纽约1916年颁布了控制土地利用和建筑高度的分区区划法规,后来在1961年为适应新情况,修改成为区划决议。实践证明,城市建设和管理要有相应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城市建设法规可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质量。
20世纪以来,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科学技术长足发展,人文科学日益进步,价值观念起了变化,这一切都对城市规划产生深刻的影响。1933年的《雅典宪章》概述了现代城市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应采取的措施和城市规划的任务,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规划家没有舍弃《雅典宪章》的基本原则,而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给予更新和补充,这就出观了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这两个宪章是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的总结,对全世界城市规划都有相当的影响。
产业革命后,城市内部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促使人们从理论上研究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寻求最佳模式。
有人认为城市宜集中建设。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1922年在《明日的城市》中主张充分利用技术成就,建造高层高密度的建筑群,使城市集中发展,以求得最好的生活环境和最高的工作效率,这种思想被称为城市集中主义。有人主张城市宜分散建设。美国建筑师赖特提出的“广亩城市”认为城市应与周围的乡村结合在一起,平均每公顷居住2.5人,被称为城市分散主义,这两种城市模式影响甚广。
此外,有人从城市功能要求出发提出各种城市布局形态,如“带形城市”、同心圆式的环状城市、楔状结构城市、多核心城市等;有人则从城市中各种系统的组织出发,宏观地研究城市所在的地区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也有人从微观上对构成城市的单元细胞进行剖析来研究城市的形态。近年来,从系统观念出发研究城市结构和形态的学者日益增多。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住宅及其环境问题是城市的基本问题之一。美国社会学家佩里通过研究邻里社区问题,在20年代提出居住区内要有绿地、小学、公共中心和商店,并应安排好区内的交通系统。他最先提出“邻里单位”概念,被称为社区规划理论的先驱。
后来建筑师斯坦因根据邻里单位理论设计纽约附近雷德布恩居住街坊,取得重大成功。雷德布恩式的街坊被视为汽车时代城市结构的“基层细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把邻里单位作为战后住宅建设和城市改建的一项准则。
邻里单位理论本是社会学和建筑学结合的产物。从60年代开始,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它不尽符合现实社会生活的要求,因为城市生活是多样化的,人们的活动不限于邻里。邻里单位理论又逐渐发展成为社区规划理论
人们流动自由度的增大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城市规划家应当考虑不断变化的交通要求。产业革命后,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市内交通问题成为城市发展中最大难题之一。交通技术的进步同旧城市结构的矛盾愈益明显。
英国警察总监特里普的《城市规划与道路交通》一书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见解。他的关于“划区”的规划思想是在区段内建立次一级的交通系统,以减少地方支路的干扰。这种交通规划思想后来同邻里单位规划思想相结合,发展成为“扩大街坊”概念,试行于考文垂,直接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大伦敦规划。
此后,学者们提出了树枝状道路系统、等级体系道路系统等多种城市交通网模式。发展公共交通的原则现已被广泛接受。城市交通规划同城市结构和城市其他规划问题息息相关,已成为城市规划中的一项基本内容。人们对交通的认识,也从认识它的单纯运输功能 ,进而认识到它对空间组织的意义和空间联系作用,并了解到城市交通是土地使用的函数。对城市交通的研究也发展到从城市环境的多种要求出发论交通。
在19世纪,由于城市的脏乱,提出了改善市容问题。1893年为纪念美洲发现400周年,在芝加哥举办世界博览会,芝加哥湖滨地带修建了宏伟的古典建筑、宽阔的林荫大道和优美的游憩场地,使人们看到了宏大的规划对美化城市景观的作用,影响所及,在美国掀起“城市美化运动”。
沙里宁在奥地利建筑师席谛对城市形象所作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城市设计理论”,要求把物质环境设计。放在社会、经济、文化、技术和自然条件之中加以考虑,以创造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良好环境。针对当时形式主义的习尚,他还提出了自由灵活设计、建筑单体之间相互协调、建筑群空间构成以及建筑与自然协调等一些基本原则。这样,就将城市的美化与城市的各项功能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城市规划思想进一步深化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设计问题除了从视觉艺术的角度继续进行探索以外,还从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人类学等角度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城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从追求美丽的城市发展到追求有效率的城市——更适宜于人们健康愉快地工作和生活的城市。
与城市设计相联系的是城市公园的规划和建设。美国风景建筑师奥姆斯特德在1858年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后又设计了布法罗、底特律、芝加哥和波士顿等地的公园,这是有计划地建设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开端。实践证明,在城市规划一开始就应该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纳入其中。
城市的急剧发展,人工建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促使人们日益重视保持自然和人工环境的平衡以及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的问题。“大地景观”的概念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有的城市规划学者对此作了系统的阐述,引申出把大城市地区看作人类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等观念。现在,各国的城市规划工作都考虑保护自然环境问题。
历史纪念物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自古以来,远见卓识之士都很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可是,近代由于城市迅速发展,许多古建筑和历史名城不仅受到自然的侵蚀,而且更多地遭到人为的破坏。1933年《雅典宪章》较早地从城市规划角度提出保护古建筑问题。
由于这些工作的开展,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旧建筑、旧居住区在实用、经济和艺术方面的长远价值,开始以新的观点研究旧城、旧区、旧建筑的改造问题。通过全面调查、精心规划,把旧城、旧区、旧建筑合理地利用起来,使之既适应新的需要,又能保持城市的文化特性和地方文化的延续性,从而使城市规划的观念和程序也发生相应的改变。
城市的发展和城市问题的日益严重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不能仅就城市论城市,必须从更大的范围——区域的甚至国土的范围来研究与城市有关的问题。自从格迪斯提出区域原则以后,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的实践以1933年开始实施的美国田纳西州区域规划的成果最为卓著;大城市地区的区域规划工作以纽约及其周围地区规划较早,也较有代表性。40年代制定的大伦敦规划在这方面有创造性的发展。后来,一些城市纷纷从商业、交通等方面从事大城市影响区域的研究,出现了区域科学。
从区域角度对工矿区进行规划,是区域规划工作的一项内容。较典型的例子有英国顿克斯特城市规划和苏联顿巴斯矿区规划等。对风景名胜区、休养疗养地区进行规划也属于区域规划领域。例如苏联黑海沿海地区和高加索矿泉地带的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工作的另一内容是对农村地区的研究。美国格尔干的《农村社区的社会剖析》是这方面研究的最早成果。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在《德国南部的地区中心》一书中分析了该地区乡村的市场中心和服务范围,提出了有名的“中心地理论”。他根据这种理论探索了农村中心的分布,城市商业、服务业的分布,以及区域规划中的城镇体系。
20世纪初,格迪斯提出“生活图式”,从地理学、经济学、人类学的观点,就人、地、工作关系来综合分析城市。他的名言“调查先于规划,诊断先于治疗”已成为城市规划工作的座右铭。这种调查一分析一规划的工作程序一直被广泛采用。
城市规划的方法,各国不尽相同,例如英国的发展规划,联邦德国的土地使用规划(也称总体规划)和地区详细规划,苏联的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和详细规划。中国编制城市规划,从50年代以来基本上采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外流行的方法:先论证城市发展性质,估算人口规模;再确定土地使用方式,组织建筑空间结构,确定道路交通系统及其他主要市政工程系统等;然后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这种规划基本上是一个物质环境规划,为一个城市的未来各种活动安排空间结构,是一幅要在规定期限内(如20~30年内)加以实现的城市物质环境状态的蓝图,用以指导城市建设。
经多年的实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上述规划方法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基于对城市开放性——城市的发展与更新永无完结的认识,城市规划界提出了“持续规划”和“滚动式发展”的规划思想,即主要着眼于近期的发展与建设,对远景目标则不断地加以修正补充和调整,实行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抛弃了把城市规划当作城市“未来终极状态”的旧观念。在这种认识下,出现了斩的城市规划方法,如英国在1968年用新的结构规划和局部规划的两阶段规划方法代替原有的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在规划内容上除了物质环境规划,还增加了经济规划和社会规划,以实现城市的社会经济目标,因此成为多目标、多方面的更为综合的规划。这种规划方法仍在发展中。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不尽一致,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
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墟市规划理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科渗入并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
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论等数理方法及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墟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在逐步推广它们在资料的收集处理,预测评价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
对城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将考虑最大范围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并给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
由于城市问题包罗万象,有人提出在有关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以研究城市性质、城市模型、城市系统和发展战略为目的的城市学;也有人提出建立以系统地研究乡村、集镇、城市的各种人类聚居地为目的的人类聚居学等。这类新学科的建树,或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的宏观认识,但它的进展需要建立在完成大量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体形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体形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6. 埃罗沙里宁设计理念
悉尼歌剧院(英语:Sydney Opera House,SOH)位于澳大利亚悉尼,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悉尼市的标志性建筑.该剧院设计者为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建设工作从1959开始,1973年大剧院正式落成.在2007年6月28日这栋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悉尼港的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其特有的帆造型,加上作为背景的悉尼港湾大桥,与周围景物相映成趣.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游客前来观赏这座建筑.悉尼歌剧院主要由两个主厅、一些小型剧院、演出厅以及其他附属设施组成.两个大厅均位于比较大的帆型结构内,小演出厅则位于底部的基座内.其中最大的主厅是音乐厅,可容纳大约2500人.设计的初衷是把这个最大的厅堂建造成为歌剧院,后来设计改动了,甚至已经完工的歌剧舞台被推倒重建.音乐厅内有一个大风琴,是由罗纳德·沙普(Ronald Sharp)于1969年至1979年制造的.它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大的机械木链杆风琴,由10,500根风管组成.主厅中较小的一个才是歌剧院.由于当初是将较大的主厅设计为歌剧院,小厅被认为不太适合做大型的歌剧演出,舞台相对较小而且给乐队的空间也不便于大型乐队演奏.曾因改造扩建而耗时多年.其他附属设施则包括戏剧院、影院以及摄影室.在入口的阶梯前也经常举行一些免费的公共演出.缘由建造悉尼歌剧院的计划始于1940年代,战后的悉尼并没有专门场所用于音乐、戏剧表演.悉尼音乐学院的院长尤金·古森斯(Eugene Goossens)游说政府建造一个能够表演大型戏剧作品的场所.当时进行戏剧表演的场所悉尼市政厅对于戏剧表演来说太小了.在1954年,古森斯成功取得了新南威尔士州总理约瑟夫·卡希尔(Joseph Cahill)的支持,卡希尔要求要求设计一个专门用于歌剧的剧院.尽管卡希尔曾想将其建得离位于CBD西北方的温耶德火车站(Wynyard railway station,Sydney)更近一点,古森斯却坚持将歌剧院建在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上.[1]悉尼歌剧院的早期模型卡希尔于1955年9月13日发起了歌剧院的设计竞赛,共收到了来自32个国家的233件参赛作品.参赛作品的规定是必须有一个能容下3000人的大厅和一个能容下1200人的小厅,两个厅都有不同的用途,包括歌剧,交响乐和合唱音乐会,大规模的会议,讲座,芭蕾舞演出和其他演讲.[2]评选委员会的成员包括:英厄姆·阿什沃思(Ingham Ashworth)、科布登·帕克斯(Cobden Parkes)、莱斯利·马丁爵士(Leslie Martin )和埃罗·沙里宁.[3] 本来评委们已经选出了若干件候选作品,然而因故迟到的美国设计师埃罗·沙里宁却从淘汰的作品选出了约恩·乌松潦草的设计图.[4]1957年1月29日,约瑟夫·卡希尔在新南威尔士州州立美术馆宣布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赢得了竞赛5,000英镑的奖金,第二和第三名则分别为马里兰(J.Marzella)、波依斯万(Boissevain)及其搭档奥斯蒙德(Osmond).此时的乌松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家居住宅设计师,悉尼歌剧院是其第一座公共建筑.乌松1956年在斯德哥尔摩旅行时从一份建筑杂志上得知了这个建筑竞赛,在尚未造访过悉尼的情况下,凭借着几个悉尼姑娘对家乡的描述就绘制出了这份设计图.直到6个月之后乌松本人才知道自己的作品获选,当他在7月29日第一次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当地的澳大利亚妇女周刊甚至将其比作好莱坞明星贾利·古柏.[5][6].乌松此行还带来了他在丹麦所制作的悉尼歌剧院木制模型,这个模型被放置在悉尼市政厅内.模型和悉尼歌剧院的最终造型有不小的差别,它采用的是更为奔放的抛物线屋顶,这个设计因为建造难度过大在后来的建造过程中被修改了.为了筹措建造悉尼歌剧院的资金,卡希尔开始发行悉尼歌剧院的彩票.1958年3月,乌松和丹麦结构工程师艾拉普(Ove Arup)再次拜访了悉尼,他们发表了名为红皮书的悉尼歌剧院初步设计方案.设计和建造原本位于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的麦格理堡垒电车厂于1958年拆除,歌剧院的前期准备工作于1959年3月份开始.3月2日,卡希尔拧紧了悉尼歌剧院青铜铭牌上的最后一颗螺丝钉,象征着大剧院的建设工作由此展开.然而不幸的是,仅仅几个月之后的1959年10月22日,约瑟夫·卡希尔因心肌梗塞死于悉尼医院,日后悉尼歌剧院的建设遭遇困难时因此缺乏了许多政治上的支持.[7] 歌剧院的建造计划一共有三个阶段.阶段一(1959–1963)包括建造平台.阶段二(1963–1967)建造外部的“壳” 结构.阶段三:内部的设计和装潢(1967–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