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03|回复: 0

篆书和家具结合(传统文化篆书)

[复制链接]

30

主题

30

帖子

10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2
发表于 2023-5-27 14: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传统文化篆书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下:
一、思想教育文化
中华本土思想教育文化主要有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唐朝又从印度引进佛家文化即释迦摩尼佛法,合起来简称“儒道释”或“儒释道”。  
二、音乐戏曲文化  
我们的中国传统音乐主要有:
一是以传统乐器演奏的著名传统曲目。乐器主要有琴筝、二胡、唢呐,笙、锣鼓等。
二是各地各派戏曲,它的特点是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三、中国的书画
中国的书法是全人类独一无二的艺术。也只有中国的文字可以用艺术的形式书写出来。书法字体,就是书法风格的分类。书法字体,又分为行书、草书、隶书、燕书、篆书五种。
四、陶瓷文化
陶瓷不但是生活器皿,同时根据有艺术文化特性。我国古代文物、古董主要以陶器为主。最早在国际商业交易中,陶瓷是中国的代表。陶瓷的英文与中国的英文为同一个单词,可见它的中国文化特征的显著性。
五、节日文化
我国节日文化是很独有的。我们在季节上分二十四节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在生活上,比较重要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个节日都有很多不同的习俗。如吃有特定的有象征意义的食物,如元宵、粽子、月饼等。
2. 传统文化篆书书法作品
字有画意,是齐白石书法的一大特点。”
字有画意,画存书风,齐白石诗书画印相互配合、彰显,形成完整的艺术创造和审美特色。
从他的篆书特点来看,字的结体随意和行笔流畅,结体的张弛、欹斜、多姿明显得益于他对绘画构图的理解,巧拙之中有着精心的设计,似欹反正。
结字大开大合,结体上疏密对比强烈,他对篆书的疏密形式把握能力在近现代书坛无人能出其右,这也是与其身为画家有关。
齐白石又将篆书书写成含有篆刻的构成意味,和篆刻相得益彰。其用笔改方起为圆起,改尖收为平出,转折加重顿笔,纵横涂抹,不与点画细微处斤斤计较,既有秦篆的雄强朴厚,又有以古为今的生气。
他的篆书虽然基本上是合乎篆法的,但其笔意有着与传统篆书却有着许许多多的不同,非平正端庄的书体,非上下一致的运墨,非粗细相近的笔线……李邕有句名言,叫“学我者死,似我者死”。这句话为齐白石所沿用,成为终身不二的金科玉律。
他的“齐氏篆法”也真是思想和实践的范例。
3. 中国传统文化篆书
琴、棋、书、画、诗、酒、茶、花、香、太极,已经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流行至现代。

最早出现的是古琴,原为五弦,后增至七弦。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传说不可尽信,但却能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后来又有了古筝,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经过一代一代人的传承演变,成为21弦琴,流行至今。

主要是指围棋和象棋。
围棋的起源: 尧舜以棋教子。中国古代四大艺术之一。
中国象棋大约起源于战国时代,那时盛行着一种文博象棋,每方有棋子6枚。唐代,象棋在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一些变革,已有“将、马、车、卒”4个兵种,棋盘和国际象棋一样,由黑白相间的64个方格组成。后来又参照我国的围棋,把64个方格变为90个点。宋代,中国象棋基本定型,除了因火药的发明增加了“炮”之外,还增加了“士”、“象”。

书法,乃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艺术。它的形成、流传和发展,是有其深远历史和复杂的文化背景。
简而言之:(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中国的绘画发展至今,主要有以下历史演变:
一、先秦两汉时期民族绘画风格的初步形成;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发展阶段;
三、绘画趋向全盛的隋唐五代时期;
四、蓬勃兴盛的二宋时期绘画;
五、以笔墨情趣为主流的元代绘画;
六、明、清时期绘画流派的涌现;
七、继承与发扬并存的近现代绘画。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诗的题材繁多,一般分为古体诗和新体诗。如四言、五言、七言、五律、七律、乐府、趣味诗、抒情诗、朦胧诗等。
诗的创作一般要求押韵,对仗和符合起、承、转、合的基本要求。

中国酒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等。都表明我国酒之兴起,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茶文化也是源远流长,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流行至现代。
唐代陆羽《茶经》的出现,是茶文化形成的标志,陆羽更被后人尊奉为“茶圣”“茶神”。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中国茶文化,更是糅合了中国佛、道、儒、医疗、插花、香道······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我国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雏形。插花在唐朝时盛行,并在宫廷中流行,在寺庙中则作为祭坛中的佛前供花。
插花是一门艺术,同雕塑、盆景、造园、建筑等一样,均属于造型艺术的范畴。简单来说,插花即指将剪切下来的植物之枝、叶、花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弯曲等)和艺术(构思、造型设色等)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致美丽、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故称其为插花艺术

祭祀用香、佛前供香······
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国粹,香的命运是跌宕起伏。它萌芽于远古祭祀之礼;起始于春秋佩香之德;成型于汉代和香之贵;成熟于盛唐用香之华;普及于两宋燃香之广;完善于明清品香之势;衰败于乱世征战之忧;回春于安定和谐之世。
太极
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易经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系辞传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
《易经》等中国古典哲学、道家养生理论、中医经络学说、兵法和其它武学丰富的理论与经验构造成中华沃土。太极拳在这方沃土之上萌发成长,在传承与创新之中,衍生出诸多流派。
4. 中华文化篆书
把优美的篆体字结合现代审美穿插在艺术品应用中,让大家在生活中处处感受‘‘字美如花(画)’’带给我们的国学文化熏陶。中国风礼品、陶瓷与服装图案、家具设计、餐具图案、丝绣字画、书签制作、商标及书籍封面设计、家居装饰物品……都会是我创新篆体字应用结合的努力方向。
篆体字具有字形如画、大小错落、方圆兼备、多彩秀美、气势恢宏、美丽娴雅、似媚又拙、神韵天成等特点。历代文人墨客都喜用篆体字赋予器物或建筑以神韵,青铜器、陶瓷、线装书、印章、玉器等的篆书铭文、名山大川、寺庙道院、古宅大院、园林胜景、历史名人遗迹、雕刻与碑林、牌匾楹联……
5. 文化的篆书中国古代文字的代表有:
书法、绘画、唐诗、宋词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中,书法、绘画、唐诗、宋词无疑是突出的代表。仅以书法为例进行分析。
6. 传统文化篆书怎么写
好词
1、张灯结彩   锣鼓喧天    百花齐放
2、博大精深    百家争鸣    百鸟朝凤
3、源远流长     龙飞凤舞     别有洞天
4、礼仪之邦      通今博古     返璞归真
好句好段
1、中华文化遗产真不少,我来说说咱瑰宝,万里长城真是好,阻挡外侵不老少,传承中华儿女情,中外游客齐欢迎,称赞劳动人民最伟大。
2、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历史悠久,也是中国最引以为自豪的文化瑰宝之一。书法大体可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五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3、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撰一短信兮,诵国疆。诵我国疆兮,词无量。千年神州兮,土地广。五十六民族兮,立于上。诗经词曲兮,无尽藏。方块汉字兮,渊源长。华夏儿女兮,当诵扬。转此短信兮,身健康!
5、西湖龙井,铁观音,中国的茶香就是清;女儿红、老白干,中国的酒就是醇。中国文化五千年,传统美德万里传。
6、古往今来我不怕,孔子文化传天下,全球掀起国学热,孔子学院中外建,国学精髓世界扬。
7. 传统文化篆书字体
篆书可以写的古诗有很多,例如虞世南的《蝉》、卢纶的《塞下曲四首之二》、王维的《鸟鸣涧》、《鹿柴》、《竹里馆》、《送别》、《相思》、《杂诗》以及《山中》等,诗句中透露出的别离、忧伤思绪,加上篆书的字体,别有一番风味。用篆书字体写的古诗较多,虞世南的《蝉》、卢纶的《塞下曲四首之二》、王维的《鸟鸣涧》、《鹿柴》、《竹里馆》、《送别》、《相思》、《杂诗》以及《山中》等。
8. 传统文化篆书作品欣赏
大篆作品
《睡虎地秦简》
《睡虎地秦简》展现的书法美非常独到,温润、华贵、空灵,用笔干净利落,不用勾挑和牵丝,这让人联想到弘一超然物外的行楷书法。
《睡虎地秦简》
《睡虎地秦简》是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城关睡虎地发掘的12座战国至秦代的墓葬中,编号为11的秦墓中发掘出来的。在墓中有陪葬的竹简1155枚(另有80枚残片),内容以法律、行政文书、日常书写为主。此简深埋地下几千年,所载内容未传世,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貌,具有极强的真实性,许多词汇后人未见。对此简进行词汇研究,可为汉语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材料。
秦王朝虽然用小篆统一了全国官方文字,但并没有消灭异体字,民间文字多姿多彩。中国文字在演进中,秦小篆上承大篆,下启汉隶,民间流行的书体属于自然演进的书体。《睡虎地秦简》的书法可以归于自然演进的秦隶一类,也可归入秦篆。从字形可以看出此简文字中有相当数量的字形在减少了盘曲之后,同小篆的写法大同小异;在笔意上略带隶书意味,此简册中文字的横画,起笔重按、收笔轻提,已初具蚕头燕尾的笔意。
毛公鼎
大篆·《毛公鼎》
国家图书馆藏有一张毛公鼎全形拓,出自清咸丰同治年间陈介祺或其门人 之手,形态自然逼真,立体感强,是珍贵的全形拓作品,陈淮生旧藏,上有罗振玉大篆题端。
毛公鼎,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全器通耳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口饰重环纹一道。内壁铭文32行,共497字,是迄今所知铭文最长的青铜器。其上铭文记载周宣王在位初期,欲振兴朝政,遂命毛公处理国家大小事务,又命毛公一族担任禁卫军,保卫王家之册命,并赏赐酒食、舆服、兵器等。语词文气与《尚书》等篇相类,是反映西周晚期历史的重要史料。
大篆·《散氏盘》
自发现以来便是国之重器,受到各方势力的关注。咸丰二年(1852年),西安古董商人苏亿年辗转购得此器,载以入京。当时,陈介祺适逢供职在京,以重资购得,悄然运回山东潍县。因恐宝器惹来祸端,一直隐匿踪迹,秘不示人。宣统年间,毛公鼎藏于陈家渐为所知,端方以权势购得。此后,凡数易主。其间美国人辛普森欲以5万美元购出国境,受到国人阻挠。民国十四年(1925年),当时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秘密购得此器。抗日战争爆发后,宝器辗转于乱世,险陷日寇之手,一度南渡香港,最 后复返上海,由沪上巨商陈永仁购得,并于1946年捐献给国民政府,由中央博物院保存。1948年,国民党退守台湾,毛公鼎也随之迁至台北,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
“散氏盘”是西周厉王时的青铜器铭,在清朝乾隆初年出土于陕西凤翔,拓本有13行,共375字。在众多的青铜器铭文中,“散氏盘”是非常突出的代表。
小篆代表作品
《碣石颂》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为了有利于统治,在文字上进行了改革,实行“书同文字”的政策,“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秦文是沿袭西周的文化传统,在“金文”、“籀文”(大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书体,故秦文又称“秦篆”,后人又用“小篆”称之,以与“大篆”区别。
《峄山刻石》,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东巡峰山(山东峄县境)时刻立的第一块石刻。《泰山刻石》,是在此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刻立。
《琅琊刻石》(山东胶南)、《芝罘刻石》,是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于芝罘山(山东烟台市西北)刻立。
《碣石颂》,是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东巡至碣石(今河北昌黎县西北)所立。
《会稽刻石》
《会稽刻石》,是始皇三十六年(前210年)第五次巡行登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所刻。这些刻石都是标准的小篆书体,相传为丞相李斯所写。
《峄山刻石》,是秦篆(即小篆)的代表之作。字的点划均为线条,粗细一致,圆起圆收。字体端庄严谨,有实有虚,疏密得当,从容平和且劲健有力。有人评之为“画如铁石,千钧强弩”。字的结构上紧下松,垂脚拉长,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态,似乎读者须仰视而观。在章法上行列整齐,规矩和谐。这种整齐化一的风格与秦朝政治理想是一致的。秦刻石在总体上从容、俨然、强健有力的艺术风范与当时秦王朝的时代精神是相统一的。
殷商人的甲骨文刻辞,企图用以沟通人与神的信息,获得神秘世界的心理感应。商周人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在于祭祀神灵,记录事件或显示富有或权威。秦始皇刻石,将其立于名山之巅,则是用以炫耀他统一六国的功业,作为帝王的威严、自信与长治天下的意愿。然而在秦刻石这一精神目的实现的过程中,同时也创立了一种可以使书法更长久留存的形式,开拓了一个新的艺术天地。中国书法艺术的两大系统,一为碑系,一为帖系。秦刻石则是在此前石鼓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碑系开山之作。
《峄山刻石》原石毁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唐《封演闻见记》云:此碑后被拓跋焘登峄山时推倒。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迩,碑虽倒,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仍络绎不绝。当地官民因常疲于送往迎来,便聚薪碑下,将其焚毁,从此残损不堪,不可摹拓。但留下了碑文。今天所见到的是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现藏在西安碑林里。在李斯之后,唐代李阳冰、五代徐铉、清代邓石如,近人吴昌硕等都以篆书为长。秦代小篆文字资料流传下来的有泰山刻石、琅邪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以及无数秦量、秦权、诏版。东汉时许慎作《说文解字》,收集了小篆9353字。小篆产生年代虽然不早,数量却很大,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特殊地位,是古文字通向近代文字的桥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家具论坛 ( 粤ICP备19038239号-1 )

GMT+8, 2025-8-8 22:25 , Processed in 0.12501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jiajuluntan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